俄烏沖突的升溫擾動海外大宗商品、原材料供給,也為國內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帶來了不少困難。工業是經濟的“壓艙石”,“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工信部部長肖亞慶8日在“部長通道”上也表示,接下來,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比如大宗原材料供應問題,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問題,要做實各項工作,使得供應鏈暢通、產業鏈完整,發揮好產業門類齊全優勢。全國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彭壽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目前,受全球性通貨膨脹、能耗雙控以及原材料供應需求失衡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確實讓如建材行業等典型的大宗商品依賴性產業和新能源相關產業面臨成本抬升、利潤率下降的壓力。“但也應意識到,當前,是由個別大宗原材料價格抬升引起了一些跟風上漲現象,進而擾動市場情緒,PPI傳導效應實際上是有限的。從根本上來看,國內亟待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提升我國關鍵礦產及基礎原材料供應鏈高質量發展水平,做好供應鏈自給的相關工作。”彭壽稱。彭壽表示,關鍵礦產及材料是產業之本、經濟之源,關系我國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國防安全。我國關鍵礦產資源雖然儲量豐富,但產業短板十分突出,呈現出資源、技術、市場“三頭在外”格局,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以戰略性礦產資源為代表的關鍵礦產及原材料面臨重大風險。如何定義“戰略性礦產資源”?根據國務院于 2016 年 11 月批復通過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 年)》,能源礦產石油、天然氣、頁巖氣、煤炭、煤層氣、鈾,金屬礦產鐵、鉻、銅、鋁、金、鎳、鎢、錫、鉬、銻、鈷、鋰、稀土、鋯,非金屬礦產磷、鉀鹽、晶質、螢石等24 種礦產被列入其中。彭壽表示,戰略性礦產資源有助于推動新興技術的繁榮,這些技術關乎可再生能源、綠色建材、先進制造業等發展。隨著“雙碳”目標明確,“新能源+”產業的崛起,鋰、鈷、鎳、稀土、石墨、螢石等的需求還將增加。從綠色建材的原材料需求來看,彭壽稱,近日相關部委已經啟動國家礦產資源及原材料重大專項,經過中國工程院初步梳理,涉及新能源領域的無機非戰略性礦種還包括高純石英,這是新能源玻璃的核心原材料。“雖然中國在石墨和螢石方面具有全球話語權,其中石墨出口量全球第一,但高純石英資源卻十分緊缺。“據相關機構統計,2020年全球高純石英進口量約 20萬噸,其中中國進口量約15 萬噸,是全球第一大高純石英進口國,占全球進口總量的 70%以上。去年美國升級了高純石英對華出口管制,對國內高純石英的供應有所影響。”彭壽說。彭壽認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前中國的礦產資源優勢并未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社會資本投資存在一定短線思維,資源投入的規模不足。近年來,我國礦產及原材料行業投資吸引力大幅下降,社會勘查投入持續降低,礦業固定投資相比于2013年下降30%。為強化基礎原材料開發,保障新能源等國家戰略產業安全,彭壽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建議成立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委員會,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強國家礦產資源各類計劃有效銜接。第二,建議自然資源部加快制定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專項規劃,啟動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并給予專項經費支持,重點勘查大離子型稀土、高純石英等戰略性礦產,以及鐵、銅等大宗緊缺礦產,摸清“家底”、有的放矢。第三,建議科技部盡快制定戰略性礦產資源及原材料開發技術路線圖, 加速深部勘查、智慧礦山、“無廢”開采、高值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立項攻關,構建“勘查-開采-利用”的基礎原材料開發技術體系,把資源變成材料、把材料變成產業,夯實國家戰略產業安全“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