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hpxhr"><video id="hpxhr"><menuitem id="hpxhr"></menuitem></video></var>
<menuitem id="hpxhr"></menuitem><var id="hpxhr"></var>
<var id="hpxhr"><strike id="hpxhr"></strike></var><menuitem id="hpxhr"><video id="hpxhr"><thead id="hpxhr"></thead></video></menuitem>
<menuitem id="hpxhr"></menuitem><var id="hpxhr"></var>
<var id="hpxhr"><strike id="hpxhr"></strike></var>
<cite id="hpxhr"><video id="hpxhr"><thead id="hpxhr"></thead></video></cite>
<var id="hpxhr"></var>
<cite id="hpxhr"><video id="hpxhr"></video></cite>
<menuitem id="hpxhr"><strike id="hpxhr"></strike></menuitem><var id="hpxhr"><span id="hpxhr"><menuitem id="hpxhr"></menuitem></span></var>
<var id="hpxhr"></var>
描述
聯系電話:
0451-58579293

供給側改革和資源開發新路徑——在2019中國(廈門)石墨新材料發展論壇上賈康先生的演講(2019,10.15)

瀏覽 :

供給側改革和資源開發新路徑——在2019中國(廈門)石墨新材料發展論壇上賈康先生的演講(201910.15

謝謝主持人。尊敬的到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和各位企業界的朋友,大家好!很榮幸來和大家做個交流。我準備在大概半個小時的時間段里,談一談我這些年和同道者在積極研究的新供給經濟學這個認識框架之下,怎么樣進一步去認識資源開發的新路徑。我想談三個層次的看法。

第一個層次,先向各位簡要勾畫性介紹一下新供給經濟學在理論層面的創新。第二個層面要說到供給側的要素,比如我們所在業界關注的自然資源開發出來的石墨,它也是要素之一,這些要素怎么樣優化組合方面的一個基本認識框架。這些簡要的勾畫之后,第三個層次我試圖稍微展開一點討論一下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中國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這樣一個中央指導方針之下,我們怎么認識資源開發的新的路徑。下面我先簡單勾畫一下新供給經濟學在理論方面的創新。在經濟學的概念,宏觀調控層面早就有需求管理這個概念,跟它對應的必然有供給管理這個概念。需求管理簡要地說,就是各位朋友一定也都耳熟能詳的“反周期”,在總量上首先要逆周期來實行調控,比如在我們國家經歷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危機這兩輪沖擊的情況下,都以擴大內需、實施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和安排政府四萬億投資帶動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這樣的一些調控措施,來應對宏觀經濟的低迷。擴張性的這種需求管理,當然也有它的另外一個方向的操作,就是在經濟有過熱傾向的時候,要實施緊縮的收斂性的調控。大家在這方面都已經有現實生活中間的體悟,我們在需求管理這方面,中國在走市場經濟之路上,也積累了一些自己值得稱道的經驗,但是同時,供給管理這方面,不僅中國,從世界范圍來看,主流經濟學的認識和主要的代表性的比較有影響的經濟實踐、經濟管理方面的認識和經驗總結,都是不足的。在供給管理這個側面,更多的是要處理好對應于整個經濟生活中間的需求釋放,怎么樣形成結構化的有效供給的問題。這種結構優化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它帶有挑戰性。我們以2008年以后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的調控為例簡單看一下。有了這么多年的經濟學的研究和已經有的宏觀調控的經驗總結,結果危機還是發生了——危機發生之后,歐美一些主要國家的領導人都表達過這樣的疑問:有這么多的經濟學家天天在那兒討論相關的理論和政策調控,有那么多的專家在開發各種各樣的經濟預測模型,有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怎么就沒有對于這次危機的稍微像樣一點的預測和防范方面的建議?經濟理論界在這方面雖然在努力反思,但我們認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在深刻反思以及應引伸出的供給管理方面,是嚴重滯后于實踐的,代表性的研究者、代表性的經濟學文獻,以及他們主流的教科書,都沒有很好反映實際生活中提出的這個挑戰性的問題:到底經濟學已有成果的局限性主要在哪里?我們過去認為相當成熟的需求管理,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它不夠用?我們中國的研究者認為,沒有必要等待歐美的研究者像過去那樣走在最前面,形成有條理的清晰的全套的理論反思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直接捅破窗戶紙:中國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須有理論的創新,而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必然要做的反思,就是要理論聯系實際來實施這種創新。現實生活中間我們已經有很多公開發表的成果,指出了主流經濟學認識的局限性,在這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進一步展開的分析和引出了我們認為應該建立的認識框架和應該引出的政策思路和建議.時間關系,這些今天我不能展開匯報,但在結合實際方面,我特別強調一下:美國在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上,其實是始作俑者,它在金融創新、金融深化這方面走過了頭兒,使金融脫實向虛,那個次貸一直發展到廣泛的證券化,又進一步走到了嚴重泡沫化的衍生工具化,結果造成金融海嘯,又進一步上升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有了這么大的沖擊之后,美國在應對危機的實踐過程中,卻是不拘一格,并沒有簡單援引那些經濟學主流教科書的條條框框,在沒有什么教科書依據、沒有什么理論研究成果依據的情況下,調控當局還是可圈可點地動用了一系列供給管理的具體調控措施。比如大家都注意到,美國人在這次應對危機的過程中,在發達經濟體里是率先走出陰影、率先復蘇的,它在應對危機的手段上,固然有總量擴張為主的“量化寬松”,同時,它還匹配了有聲有色的3D打印機、制造業重回美國、信息高速公路的升級、油頁巖革命、新能源汽車的開發等等。比如說那個被企業界稱為“男神”的馬斯克,他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在要沖破瓶頸期的時候,有美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對他生產線的視察,后面跟著的,是四億多美元的美國能源部優惠貸款,就發給他了,幫助他沖過了瓶頸期。這些事情都是過去的需求管理沒法解釋、教科書上找不到依據的,可是美國人做得可圈可點。中國人自己的實踐也是這樣的,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危機,我們長期建設國債的資金怎么用?朱镕基總理下決心前所未有地有了這樣的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的舉措,要實行總量擴張的同時,馬上就要討論“六大重點”,落在什么結構特征上。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時,溫家寶總理在明確了四萬億一攬子刺激計劃之后,緊跟著要召開一系列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一個一個行業地討論怎么樣掌握結構優化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在理論反思過程中進一步上升到條理化的、經濟學意義上理論框架里的組成部分的認識上的。在這個方面,我們所做的努力中,所引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就是過去關于經濟運行的動力是三駕馬車的認識,必須突破。三駕馬車講的是總需求這方面可以分成三塊,分成三塊就有了結構特征,是把一個總量的總需求——這也是一個調控對象,切分成必須分別落到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上的需求,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經濟體一個時間段里的GDP。這三個組成部分,認為是三駕馬車形成的經濟發展的一種動力機制。我們指出,僅僅在需求框架之下討論它還很不夠,它的認識意義上值得肯定之處,是不得不把一個總量的需求做結構化的處理,分成三塊。這三塊需求怎樣進一步延伸、推展到供給側,形成更復雜的結構,最后落到以有效供給滿足投資的需求、消費的需求和形成進出口的凈需求,實現總體上擁抱全球化的我們外貿平衡狀態的需求。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對于動力機制的認知。那么,從“三駕馬車”開始,就必然引到供給側的復雜的結構問題。過去在需求管理之下,它是一句話把這個復雜結構問題打發掉的:政府只要掌握了總量上的反周期,復雜的結構問題可以由市場通過它的要素流動調節機制達到市場出清,達到平衡狀態,那么平衡狀態之下結構問題就自然而然解決了,不必由政府和這些經濟學家去費心思再討論怎么去應對這些復雜的結構問題。過去一向如此。所以,大家并不看重供給管理這方面更多的討論。結合實際生活,我們說以上這個認識的理論假設前提,是完全競爭,而現實生活中不僅中國不是這樣,美國也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實際場景。現實生活是非完全競爭,在非完全競爭環境下,實際上要回到薩繆爾森早就在經濟學里給出概念、但是沒有展開說的“混合經濟”框架,那就不是簡單地靠一個市場調節因素達到市場出清能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層面上我們引出的認識,就是所謂“三駕馬車”光講到需求側遠遠不夠,必須推到供給側,那么推到供給側應對復雜的結構問題,必須承認現實生活中更有意義的理論分析前提,是非完全競爭假設,要考慮到政府也在起作用。當然,政府怎么合理地起作用,怎樣優化政府的作用,那就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們現在的基本認識是要達到一個完全把握結構優化這個特征的機制,必須堅持十八屆三中全會肯定的“市場決定論”,同時加上“政府作用論”。“60條”明確地表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性作用,這是個理論突破,終于把小平南巡以后所確立的市場經濟這個目標模式里的資源配置機制,這里面所說的市場作用,從原來的基礎性作用提升到了決定性作用,即政府充其量也是輔助性的,在整個資源配置中政府不要想唱主角,但是跟著的,是政府還要“更好發揮作用”,不能排除政府更好發揮作用這個命題之下非常多的復雜問題的認識和處理。合在一起,我們的基本公式是:構造“有效市場+有為、有限的政府”的制度機制體系。這里面復雜的問題,我舉一個例子——對產業政策和技術經濟政策到底怎么看待。極端的說法是要否定產業政策,這顯然對在認識方面不能夠適應實際生活中“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所有稍微像樣一點的經濟體的政府,不得不考慮怎么樣掌握產業政策的問題,美國的3D打印機、油頁巖革命、新能源汽車、信息高速公路,制造業重回等等,是不是產業政策?明明白白的是產業政策。中國回避得了嗎?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后來又到了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了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等等,還有低碳綠色發展,所有這些概念后面跟著的,都是政策支持,都是產業政策、技術經濟政策要配上其他政策手段去實行的區別對待。所以,真問題是必須正確處理產業政策和技術經濟政策。而且我們認為關鍵不是這個政策支持方向怎么認識,比如說新技術革命的方向,大家都知道要發展互聯網+,都知道要有綠色低碳這個方向上的發展,關鍵是有了這個方向后面,怎么掌握好優化的產業政策、技術經濟政策的貫徹機制,這就是真正的挑戰之所在了。所以,對于產業政策加以肯定以后,我們所要真正處理好的棘手問題,就是產業政策為什么動不動它就會發生偏差和失誤,怎樣最大限度地避免產業政策、技術經濟政策事與愿違落入失誤的狀態。這個好的機制怎么打造,我們也有一個概念叫“守正出奇”——概念上說的守正,是首先堅持市場決定論,出奇,就是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必須由政府經受考驗來承擔一定的風險,通過政策融資,以及通過和市場對接的經濟手段為主的調控機制,來實現出奇制勝的超常規發展。對于中國,這個意義更是非常突出,因為中國在工業革命落后以后,常規的發展不解決它現代化的問題,已經被人家現代化先進的經濟體甩在后面多少條街了,我們是一路要追趕,要超常規發展,守正出奇這個出奇,就是在守正前提之下,要使我們能夠繼續可持續地超常規地縮小跟發達經濟體(最代表性的就是美國、德國、法國等等)的距離。這是第一個層面我想簡單匯報的。我們在新供給經濟學創新框架下,要解決好怎么樣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落在可行的守正出奇推進中國現代化事業這樣的一些具體認識上。第二個層次簡單說一下,在基礎理論分析方面,我們認為這個動力機制里,說到供給側就是以生產經營運用各種要素,提供產品和服務去適應需求側。這方面最基本的認識框架就是它有幾大類的要素需要盡可能優化地組合。需求側首先是人類社會要生存,還要有發展,這種需求永遠是要提出向更高層面發展的意愿的。這個意愿落到現實生活中,即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中央所說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前半句。后半句是什么呢?就是要不斷化解有效供給不足的制約。中央意識到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后半句,是我們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形成了矛盾制約,必須盡量化解這個不平衡和不充分。不平衡是什么問題?是結構問題。于是這個邏輯已經非常清楚,是不平衡帶出的不充分制約著我們。所以,看到了需求側的原生動力,我們在供給側對于需求側的這個響應機制,就是生產經營,在各位企業家朋友天天要處理的到底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這個方面,我們的理論框架認識是說你無論怎么樣回應,涉及的是五大要素:第一,要有人,就是勞動力。第二,要有資源開發,你要運用自然資源的開發,用鋼材、建材、設備,像我們的石墨行業要有石墨礦物開發出來以后一系列的加工,這些以什么為代表呢?就是土地和自然資源這個要素的概念。從自然界、土地代表的自然資源這個概念看,我們要取得勞動對象概念之下的資源開發物,取得它的物質形式以后,進一步一個一個環節完成它的生產流程,提供出產品,支持我們相應的供給服務。第三就是要有資本,光講錢還不行,錢運用起來,能夠產生增加值,能夠帶來我們稱為利潤的這樣一種增值,它就有了運轉中間發展的可持續性,就帶有了資本的屬性。這三大要素之后,還有兩大要素,一個是科技成果的運用,像石墨行業里現在有很多新技術,使我們的石墨可以成為新材料,這個科技成果的運用,鄧小平高度重視,評價為“第一生產力”。這個“第一生產力”的意思,就是在勞動力、勞動對象、勞動工具這個生產力三大要素的認識上,并不是簡單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并不是要加上一個第四要素為科技,而是說這三大要素會得到一個科技作為乘數的放大,所以,它是第一。這個意義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接著說,這第四大要素科技成果的運用要在中國真正成氣候,即要有創新的人才,要有創新人才提供的最后走到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要有盡量便捷、低成本的要素流動,才好跟著去運用它。那么怎么能夠出來這些成果?最關鍵的問題是制度環境制度供給的支持。我們過去制度方面落后的因素,造成了“李約瑟難題”,造成了“錢學森之問”,要破解這種問題,基本的認識就是我們要抓住西方學者已經提出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里,對于科技和科技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的重視,把中國的制度創新作為龍頭因素、綱舉目張的因素,以制度創新打開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空間,這種潛力才能夠釋放出來。最簡單地說,咱們觀察一下中國企業的“創新發展”:這些年中國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結合著開放,在一輪一輪推進自貿區建設。從上海開始,現在已經推了幾輪,全國擴大到加上海南是最大的自貿區的話是18個自貿區區域了。自貿區在制度環境方面新的規則是什么?對于企業是實行負面清單,“法無禁止即可為”,有了負面清單,企業知道這些負面清單事項是不能碰的,除此之外,想做什么做什么,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企業方面是負面清單,就是讓它放開手腳,也讓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人資,能充分發揮他們創新的潛力。政府方面管企業的規則叫什么呢?叫正面清單。政府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法無授權不可為”,對政府是正面規定你能做什么,正面規定之外的你不能再去做了。這是前所未有的一種新的要求。正面清單后面還要跟著權力清單,帶出來要匹配上的責任清單,就是要對政府的所有行為做績效考評,有權必有責,要做政府行為績效考評以后實施的問責機制的約束,把政府的公共權力關到法治和規則的籠子里。上述這些原則非常好,但實話實說,在中國把負面清單、正面清單真正在現實生活中落實,還任重道遠,但至少中央已經把方向確立得相當清晰了。這是我們第二個層面所說到的,要使各種要素優化組合,在實際生活中怎么把握它——大家要特別重視從上海自貿區開始,現在還在不斷推進的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打造。這個制度環境可以使我們千千萬萬的企業,千千萬萬的創業創新者他們得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空間,來釋放自己的好奇心、創新潛能、企業家精神和我們于實際生活中的聰明才智,去加入全球競爭,打造中國超常規發展中間的業績。下面我抓緊時間說說第三個層面:按照這樣的認識,優化結構要落在中央說的我們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在這個概念指導之下,顯然我們的資源開發要創新。所謂新路徑,它還是一個總括的概念,要落到一系列新的要點上。我試著談一些自己作為研究者的不成熟的看法。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說,落到改革上,是制度的有效供給,是我說的改革里的制度創新,這是龍頭,最綱舉目張的關鍵因素。落在改革上,前面為什么又加了兩個前置詞?不是像有的朋友發生疑問的,跟鄧小平所說的改革開放不一樣了,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鄧小平所說的“生產關系自我革命”那個改革的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但是它是在深水區了。這么表述,我的理解,就是最高決策層要有意識地把現在的大政方針和現在的決策,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理的支撐。那么,這個改革既然是有效制度供給的問題,供給側先標在前面;制度供給要解決什么問題?首先是全社會的利益格局、“沖破利益固化藩籬”以后的人際關系這個視角上的結構優化問題,跟著的是要以這種利益格局的結構優化帶出整個供給體系的結構優化,帶出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所以,順理成章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要素合在一起,落實在全稱的改革上。作為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這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間,我們資源行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這些資源,怎樣調動供給潛力。如果從最廣義的概括來說,整個自然界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稱為資源,哪怕是垃圾,它可被稱為“放錯了位置的資源”,現在一些地方垃圾可以完全資源化,再爭取百分之百循環利用。這些資源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就是要尋找怎么樣有效地深加工,而且是符合綠色、低碳,追求高附加值這個取向上的深加工,那么自然帶來的后面一系列的概念,新在哪兒呢?有新能源。比如我們基本的能源,大家都知道要用電,電是什么發出來的?有燒煤發出來的,有用石油、天然氣發出來的,還有風、光等等發電的來源。新能源最值得看重的是中國人已經注意到和大力發展的可再生能源,這是對發展可持續性的支持,符合低碳、綠色發展要求。有新材料。咱們石墨烯是典型的新材料。有新工藝,很多的加工工藝必須創新升級。還有新的物流,整個物流的形式,在日新月異地變化,很多我們過去想不到的事情,現在互聯網+來了以后,有了不少顛覆性的創新。還有就是新的盈利模式、新的消費的模式和消費的觀念,都在發生劇變。就說我并沒有多少發言權的石墨,小時候看科普讀物,就知道我們用的鉛筆筆芯,它的來源主要就是石墨,同時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金剛石,也是石墨。自然界里這個石墨,過去對它的認識就已經知道,可開采的量可能相當可觀,真正達到高端狀態卻很不容易。現在更多知道了石墨烯,這是推到最前沿創新的新材料。怎么樣適應這個新技術革命的潮流,以制度供給視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之下的改革深化,來帶出供給體系和效率的提高,變成很現實的挑戰性的問題——在我們石墨行業,怎么落實到以變革、創新帶來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我們小時候無形中形成的概念,就是空氣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空氣是免費的,你也沒法去收費。但實際上現在想一想,除了很極端的比如歐美、日本出現過清潔空氣的罐頭(在中國還沒聽說)之外,現在中國人越來越多的要去旅游干嘛呢?要避開城市的霧霾和污濁的空氣,不惜投入旅游成本去享受新鮮的空氣。廠家還提供了適應老百姓需要、你在城市居住生活時家居可以用的負離子發生器,可以用的空氣凈化器——機動車內部也可以掛上那種機載的空氣凈化器,這是干嘛呢?這是花錢買清潔空氣。整個供給的體系已不一樣了,老百姓的認識上已非常看重生活質量,空氣的高水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供給側的創新就得適應這個需求。水也是,小時候我們覺得自來水可能收點錢,但很便宜,渴了到水龍頭那兒咕咚咕咚喝一大陣子,并不覺得水這方面有什么特別的問題。這些年不行了,大家看一看,早些年的時候就有人驚呼,怎么這一瓶礦泉水賣得比一瓶啤酒還貴?這個情況始終沒有逆轉。現在高質量的礦泉水,國外的有依云,小小一瓶要擺在五星級飯店,可以賣到60塊錢,還有巴馬那里有很多長壽人案例的廣西那個地方出來的礦泉水,也可以賣非常好的價錢。這些表明的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資源開發里要順應人群的需要,有很多過去意識不到的空間。這些年做的還比較成功的咱們國內的一些品牌的礦泉水,實際生活中我注意到,已經從原來的比較標準的瓶裝,一個方面是向小瓶發展,原來的容量如果500毫升,現在250毫升夠了,不用500毫升的(以利于便攜和節約);另外一個方面向大桶發展,這種小的和大的里面裝的還是原來的水,但是它更適應社會需要了。辦公室里、家庭里可能人們更多愿意用大桶的。像我家里,我愛人她現在選擇固定渠道,打一個電話一大箱四大桶水就送到家里來了,現在燒開水已不從自來水龍頭里取水,都直接拿大桶倒到開水壺里來用。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會認同這樣的一些資源開發以后的消費品升級的的狀態。這些對我們都有啟發。在實際生活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新技術革命,這個供給的提升帶來的是互聯網+,很多的東西無形中都是線上線下的結合了。現在很多老百姓到街頭在實際享受生活過程中,已經離不開互聯網+,比如我們的微信掃描支付,支付寶掃描支付,這兩家是競爭關系,但都是同樣的服務,讓老百姓用手機非常便捷地在街頭可以買煎餅果子,這也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一個具體形式。至于其他更豐富的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現在越來越多了。你在手機上可以下單買這個買那個,到了餐館里坐在那兒你掃碼以后,不用找人下單,服務員把你點的菜品送到你桌子上來,結賬的時候也一掃碼走人,等等。這些事情以小見大,說到企業這方面做得成功的例子,當然就得說到中國民營企業在互聯網+概念方面可是沖在最前面的,頭部的企業可不是小企業,阿里、騰訊、百度,后來跟上的京東、蘇寧、美團,現在還躍躍欲試要發展的另外好幾家,他們帶有寡頭壟斷的特點,但是他們這種寡頭壟斷卻跟過去的壟斷不一樣,可帶出一大群中小微企業,一直帶到窮鄉僻壤的一大批淘寶戶,一起來共享改革開放這里面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成果。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資源開發帶有一系列新的特點。最后落到實際生活中要掌握的是什么呢?我現在想提煉的概念,就是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企業的決策者(任何一個企業家或者企業里每個部門的領導)面前碰到的問題,如果說跟國家部門領導人做比較的話,其實是同一個命題,就是面對復雜的優化結構問題的挑戰,怎么樣形成定制化的方案。宏觀的定制化,我前面作了一些描述,微觀的定制化方案,那就是千差萬別,不可能拿一個套子解決問題。這就是對我們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的考驗了。需求管理比較簡單,跟著國家政策“反周期”,跟著走,現在可不行。同樣都是貿易戰,有的行業直接受損,有的行業實際上還受益,比如東北的大豆行業,無論外面怎么變,現在的市場空間可是一下子前所未有的一個開拓機遇,要趁著現在各方面還沒有落下來、還舉棋不定、還沒有出手的時候,趕快在這方面自己抓住機遇,擴大東北大豆產地農場農戶,以及它們后面整個加工鏈的市場份額。這是不是貿易戰帶來的好處?你不能講貿易戰來了以后經濟下行,大家都注意要貓冬,那么東北大豆這個產業鏈上也貓冬。錯了,一定要定制化處理。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里,很多因素比較復雜,我只能簡單地班門弄斧匯報一下。我覺得所謂定制化解決方案,還是要抓住中央說的第一動力是創新發展,創新發展在實際的路徑上,首先要把握好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以有效供給提升用戶體驗。你在這個產業鏈、產業集群里有一個位置,你服務的下家就是你的用戶,用戶滿意這是最關鍵的,用戶的體驗能夠上升,就體現在你的市場地位可能得到鞏固,你的市場份額還可以擴大,這個下家、這個市場、這個用戶,如果說得高一點,那就是上帝。我們整個市場競爭中的各個市場主體,怎么樣去滿足用戶體驗不斷提升的要求,順應創新,特別是一些重大機遇的顛覆性創新到來以后,我們至少要跟著潮流跟上去,不要落伍。如果你能捷足先登,比別人快半步,那可能你就是這一輪里的成功者。這個方面當然也要加上爭取政策支持,比如石墨烯,如果說是新材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但那些政策怎么兌現,可能各地都不一樣——各個部門的理解不一樣,解釋也不一樣,執行的環節官員的態度也不一樣,那就得靠我們自己去努力了。但無論如何政策支持是為輔的,它可能在某些關鍵環節上很起作用,就像美國政府支持特斯拉電動汽車那4億多美元優惠貸款當然很起作用,但最關鍵的還是它的內因,它的核心的競爭力在得到一定政策支持情況下,能不能接著打開局面,這是最根本的。自主決策之下的創新發展,始終是硬道理,而要落到各個階段上我們的定制化的、盡可能高水平的解決方案上。在實際生活中,在產業價值鏈、供應鏈里,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個這些年大家已經認同的表述方式,叫做“微笑曲線”。如果說直角坐標系縱軸、橫軸在一起,這個縱軸表示相關的市場主體的收益高或低,橫軸表示整個從資源開發到它的加工,一直到它最后成品提供出來到售出的過程,全過程中收益率的高低是一個前高后低再后高,中間部分低、兩頭高的這么一個曲線,有點像人笑的時候的嘴型,所以叫微笑曲線。中國現在已經成了世界工廠,我們中國大量的市場主體干的是這個微笑曲線中間這段的事兒,左邊品牌的創意、成功的樹立,以及右邊的市場上不斷做品牌營銷、售后服務,市場上一輪一輪產品和服務的擴展,這兩頭兒,大部分還都掌握在外國人手里,這是中國現在的一個基本現實。從一般咱們可觀察到的制造業中的兒童玩具看,中國生產著全球85%以上的兒童玩具,但是有中國叫得響的本土品牌嗎?對不起,大家想不起來。但一說芭比娃娃,是外國人的品牌,長盛不衰幾十年了,不斷推出新產品,這是左端在人家手里面,右端也在人家手里,中國人中間做加工可以提供GDP,可以產生就業,可以形成就業人員的工資收入,這當然是我們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加入全球產業鏈,我們中國在這個產業鏈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經濟景氣因素,但是對不起,比較利益上,我們干的就是中間這個低收益的活兒。這個低收益,在某種貶義的稱呼上,說是給全球打工的分工里,我們在干硬苦力的事兒。這不可避免,一開始必然是這樣的。但是再往后我們能不能經過努力,把中間這個位置向左右推上去,這就是所謂升級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稀土我了解的情況就是這樣,中國稀土的資源很豐富,稀土開采出來自己加工,只能干中間這段叫不響品牌的活兒,更多的是自己初級加工以后賣給別人,別人深加工以后我們再高價買回來,那人家拿的是左右高端的收益,憑借著稀土開發過程中人家在世界公認的高工藝、高水平。這就代表了資源方面具體分析一下就知道的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短板。石墨是不是也有這個問題,我不太了解,全球都在努力,我們資源的儲量、開發可能都不成問題,關鍵就是能不能真正到了世界范圍內,我們在這個微笑曲線上不是在中間,而是在左右高端。經過努力,我覺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落實的話,就要解決這個事情。我們有些方面,已經看到供給側努力創新以后,微笑曲線里位置的變化,比如說汽車:廣州的汽車生產廠家多少年前推出廣本,那是人家的品牌,我當了十多年財政部的科研所長,我坐的是廣本,開到快60萬公里了,不用大修,很少出毛病,又省油,坐著又舒適,市場口碑很好。但對不起,廣州生產廠家干的是微笑曲線中間這段的事兒,左右高端在日本人手里。但現在這幾年廣州的汽車廠家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新局面,人家現在有了完全知識產權的廣汽傳祺等產品,在汽車市場低迷往下走的情況下,前面兩年,廣汽傳祺每年可以賣出50萬輛以上,這是咱們自己在微笑曲線里從中端托舉到了左右的高端,品牌在自己手里,市場開發以后的市場份額在自己手里。所以,收益就自然而然上去了。這些事情對我們石墨行業和其他類似的資源開發行業,是不是也都有些啟發?在這個過程中,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里,靠我們自己努力的旁邊,還要借助現在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投融資支持,比如怎么樣取得體外的資金支持?這方面我點一個概念:我們產業集群、產業鏈條上的企業界的朋友們要注意,任何一個領域里,企業大大小小,大中小微,在鏈條上必然會形成一些影響力最高的核心企業。所謂供應鏈金融,就是在大量的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之下,這種有影響的核心企業和自己上下游的小微企業,可以形成一種聯盟關系。核心企業和一些銀行在形成了信用上的一些可認可的融資安排的同時,他可以帶出上下游小微企業的增信,把這些上下游的小微企業一起拉到供應鏈金融覆蓋面之下。在我們現在的行業發展過程中,資源開發新路徑上的融資支持,要特別注重這種機制的開發。當然,還有必要時,也涉及需要配上政策性支持的“政策性融資”,如財政貼息、政策性信用擔保、產業基金的扶助,該爭取得到的支持,大家也一定要有心地去爭取得到這樣的融資支持。
   
這些是把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向各位做了個匯報,請大家來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yybobo.com